• 2024 年 4 月 28 日 上午 5:05

衣若芬 I LOFEN

天地大美.人文長青.衣若芬陪你一起悠遊 Discover Endless Beauty, Nurture Timeless Humanity, Wonder Alongside I Lo-fen

我們離藝術有多遠How Far are We from Art

Bylofeni

12 月 18, 2022

我為文圖學會提供的第一場藝術導覽,是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展覽的袖海樓珍藏,那也是文圖學會的第一次公開活動。當時接近農曆新年,我在結束活動之前,請觀眾自己重新流覽,選一件作品,設想如果能夠擁有這件作品當春節禮物,會多麼開心。

觀眾各自散去尋覓,一位中年男士略帶激動地說:“我終於懂一點怎麼看畫了!謝謝衣老師把美帶到新加坡!”

我說:“新加坡本來就有美呀!”

旁邊另一位女士說:“今天是我第一次進美術館,我一直以為這裡是政府蓋給外國觀光客的!”

先前那位男士點頭附和說:“是啊!今天聽到了美的福音!”

我沒有刻意宣揚美的宗教,但我聽見渴求接近藝術的心聲。

古代藝術品只流通於特定階級,在文人雅集或商紳往來時展示,一般人很難有機會接觸。有了公家的博物館開放參觀,欣賞展品需要基本知識儲備,還是有門檻。我創立民間社團文圖學會,志在“掃除美盲”。除了面向公眾介紹藝術,如果大家在求學階段就培養愛好和獲取資訊,日後更能夠輕鬆享受,進而澤及他人。

所以,在接到為臺灣的高中老師演講的邀約,我便請聯繫的老師讓我看一下教科書,初步瞭解學生會學到什麼內容,吸收哪些養分。我看到的是高中三年級選修歷史課本的“藝術與人文”部分。

很驚訝,似是而非的觀念,錯誤漏字的情形,更別說採用的圖像未必可信。我告訴聯繫的老師:“我的演講可能會揪出一些問題,甚至否定教材,會不會反而增加了聽眾的困惑?”

“這是學術探討。”他鼓勵我,而且如果沒有謹慎審視,老師們不明就裡,教給學生,豈不貽害?

於是我從“業餘”、“寫意”、“非賣品”三個關鍵字,以蘇東坡為例,破解中國古代繪畫品評的三大迷思。我針對的是教材裡面用文人畫概括“注重寫意的 繪畫傳統”,認為“雖然中國繪畫在早期會追求形式,但卻不曾發展出像西方那種追求立體感的嘗試。”我先通過設計在Slido的投選題目和線上聽眾一起思考:

1. 文人畫家一定是業餘/非專業畫家?

2. 文人繪畫強調寫意,所以不求形似?

3.    文人繪畫不能出售?

答案從蘇東坡為他的老長官的兒子宋漢傑題畫開始,他說:“觀士人畫,如閱天下馬,取其意氣所到。乃若畫工,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,無一點俊發,看數尺便倦。漢傑真士人畫也。”這段文字教材有錯誤和遺漏,本文暫且不表。

“士人畫”也就是“文人畫”,蘇東坡強調欣賞士人畫就像看各種各樣的 馬,重視的是“意氣”。“意氣”包括人格氣質、情感思想,以及創作時的意趣靈感。普通的畫工只會畫馬鞭、皮毛、馬廄、糧草等表面的物象,沒有個人的才學、文采和性情,很容易讓觀者厭倦。宋漢傑的畫不同凡響,正是士人畫的代表。

宋漢傑後來擔任宋徽宗朝的畫學博士,“畫學”是皇家美術學院,“博士”負責招生、課程設置和教學等任務。因此,宋漢傑算是職業畫家,文人畫家不一定是業餘的。

我們再拿鄭板橋作為例子,鄭板橋棄官以後在揚州賣畫,還明碼標價,可見文人畫也能有商品屬性。他指出人們對“寫意“的誤解:

寫意二字誤多少事,欺人瞞自己,再不求進,皆坐此病。必極工而後能寫意,非不工而遂能寫意也。

寫意的基礎是掌握物象的形和神,不是隨便亂畫。中國山水畫講究各種皴法,就是試圖在二維平面中利用筆墨線條的變化來呈現山石的立體感,教材說的完全不到位。

不知道這樣的認知水準怎麼編寫出教科書?有鑑於此,我更覺得和公眾分享正確而有情味的藝術常識任重道遠。最近常聽人說:“XXX才能走得遠。“對於藝術,先不管走得遠不遠,拉近距離才是當務之急。

2022年12月17日,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“上善若水”專欄

By lofeni

讀書。寫作。教學。演講。旅行。我的日常生活。 作家。文圖學創發人。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