豐原火車站 |
好多年沒有像今年夏天這樣長的日子住在台灣。
七個星期,很奢侈的時間。
奢侈的不是花時間,而是基本上除了寫下一本書的序言、審查兩本學位論文,「不大做什麼」的過生活。
生活,規律的生活。星期一到星期五,每天早晨七點半吃早餐(清粥、小菜、包子、饅頭),九點上課,十二點吃午餐(五菜一湯一水果一甜品),下午一點半上課,五點半吃晚餐,十二點以前就寢。真的是豐眠足食,太平無虞啊!
這心曠神怡的日子,都拜台灣財團法人溫世仁文教基金會之賜,也托我南大中文系學生之福,讓我美其名為「帶隊老師」,在台中豐原國教院,陪同來自台灣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們上課、食宿。我是一塊「乾淨的海綿」,在自己沒有背景訓練基礎的「新服務人才培育課程」裡,做個新鮮人旁聽生,吸收知識,汲取營養,並且嘗試和本來的專業跨界融會。
溫世仁先生(1948-2003)是台灣電子科技產業的先驅,二十多歲時便和同學林百里等人共同研發台灣第一部電腦,是成功的企業家,也是暢銷書作家和出版人,著有《成功致富又快樂》等二十餘本書。溫世仁英年早逝,夫人呂來春女士(1950-2007)秉承遺志,成立文教基金會。呂來春生前貢獻於教育界,在馬來西亞檳城創辦僑校,頗受推崇。
在7月10日的課程始業式上,我應邀致詞,談話的主題是「人人都該學管理的時代來了」。我舉了2016年發生的兩件科技史上的大事:圍棋人工智能“AlphaGo”戰勝韓國棋手李世乭;以及北京清華大學語音與語言實驗中心人工智能「薇薇」的舊體詩製作通過圖靈測試的例子,談到這兩件大事在今年的相關進展──5月間,“AlphaGo”打敗了中國棋手柯潔;人工智能「微軟小冰」將出版第一部白話新詩集《陽光失了玻璃窗》。
我提到:讀中文系的人可能對圍棋比賽的「人機對擂」沒有切身之感,但是文學創作是我們自認的「看家本領」,當新舊體詩都可以讓人工智能發揮,我們的危機信號已經亮起!我想,我們無法阻止,也沒有必要刻意阻止科技的日新月異,只有面對當下,學習如何不被輕易取代。
過去我以為「管理」側重於工商企業和人事行政,其實,「管理」無處不在,從個人的時間、健康、財務,到家庭、工作,都需要管理──管理的對象還可能包括機器人。
擔任過系主任的經驗,讓我體會到,職場行政主管所管理的主要在於「人」和「錢」,基本的精神就是「溝通」,互相聽對方說話。並且也是服務眾人,「有溫度」的服務,為人解決問題,不可有官僚階級思想。人文學科的主體是理解「人」,「文」是人創造發明的結果,即使不任職主管,人文學科的學習者必然應當掌握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,能夠溝通。
七個星期的課程,我有三個角色:學生、老師、觀察者。
我從零開始,接觸服務產業、商業模式、國際行銷,把以前星散閱讀的記憶,統整成較為明確的概念,並印證自己的想法。這次參加課程的南大中文系同學大多是第一次到台灣,課業之餘的周末假日,我帶著學生「走南闖北逛中部」──台北故宮博物院欣賞中華文物;嘉義故宮南院讚嘆亞洲美術;鹿港小鎮品味懷舊風情。聽著多位講師授課,觀察他們的教學方式和語彙習慣:「清楚嗎?」「好不好?」「對不對?」──反想我有什麼口頭禪呢?我也觀察溫世仁文教基金會對這次課程的用心組織和運作方式,回憶大學時當假期營隊輔導員的活動流程。
8月25日,我在結業式上分享學習心得,總結成「一世為仁」四個字。孟子說的「仁者愛人」,「仁」字是兩個人之間的情感關係,用現代的觀點來看,就是互聯與協作。我們「一世為人」,也「一世為仁」。我期許所有學員學以致用,從豐原這個豐美的平原出發,勇敢攀登人生的更高山峰。
2017年9月2日,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”上善若水”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