蕪湖 王瑩故居
不是為了在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。我從未參加過唐代文學會議,不曉得有沒有舊朋故友。
我想去蕪湖看看。
那是王瑩的家鄉。
今年七月四日,我應邀在新加坡美術館演講,談的是徐悲鴻的油畫「放下你的鞭子」。畫中人,正是王瑩。
王瑩在抗日戰爭期間巡演街頭劇「放下你的鞭子」,風靡南洋,贏得「馬來亞情人」的美譽。
徐悲鴻為她畫像,並題寫「人人敬慕的女傑」尊之。
那次演講,我以「畫中戲,戲中人」為題,分析了徐悲鴻的作品精到之處,也介紹肖像主人王瑩傳奇的一生。
準備演講的材料時,我發現關於她的記載和研究非常少,她的兩本小說《寶姑》和《兩種美國人》也很難找到。
從蕪湖逃離繼母的掌控,到武漢投奔舅舅,「喻志華」變成了「王克勤」。受到謝冰瑩的啟發和鼓勵,「王克勤」又改為了「王瑩」。她在上海加入共產黨,參與左翼戲劇活動,後來赴日本留學。歸國後繼續從事電影演出,抗戰期間在香港和南洋巡演,籌募救國捐款。1942年與夫婿謝和賡前往美國,在白宮演出,寫作小說。1954年回中國。文化革命期間被打入獄,受到曾經與她爭取演出「賽金花」失利而懷恨在心的江青迫害,1974年卒於獄中。
作家、藝人、黨員,無論怎麼排列這些身份的順序,這位堅毅固執的安徽女子,即使在身後不為世人熟知,我猜想,在她家鄉,在強調推崇文化名人,黨國功臣,以獲取經濟效益的當前,去一趟蕪湖,多多少少也會有所收穫,覓得一些關於她的資訊吧。
去蕪湖之前,由於抱持著這樣的期待,無功而返的失望感也就更深了。
原來,在蕪湖,沒有多少人知道王瑩。
在網上查到鏡湖的煙雨墩有王瑩的塑像和資料陳列室(http://news.xinmin.cn/domestic/special/zjwh_hdzg2008/xmsp/2008/07/17/1244406.html),收藏了王瑩的手稿、書信和劇照、戲服,我很嚮往親眼一顧。
可惜關於資料陳列室沒有進一步的資訊,比如,非常重要的,陳列室開放的時間和聯絡詢問方式。
在蕪湖開了一天的會議,會場改到黃山。從黃山再回到蕪湖,已是星期五晚上。
會議主辦單位安徽師範大學的老師很體貼周到地照顧與會的學者們,會議期間我想盡量不打擾,等大會工作告一段落再說。而且,我把資料陳列室想像成博物館,既然知道陳列室的地點,自己坐出租車前往即可,無須央人關照或陪同。
晚宴中,和安徽師大的老師提及想去王瑩資料陳列室,才曉得陳列室屬於蕪湖圖書館,周末假日陳列室不開放。
大為意外!
而我星期日便必須返回新加坡,竟然與王瑩的資料緣慳一面。
我有些懊悔在黃山虛度時光,只要早一日回蕪湖,就不至於如此。
千里迢迢輾轉前往蕪湖的最大目的,變成徹底的落空。
安徽師大的老師見我失望不已,在晚宴後陪我散步到安徽師大的鳳凰山宿舍區,那裡有王瑩的故居。
那是一幢紅磚樓房,樓下現在是雜貨店,店裡的燈光在漆黑的夜裡分外明亮。
王瑩的母親過世之後,父親續弦,搬到南京,這樓房是她小時候的住家?還是長大後返回故里待過的地方?我毫無所知。
整夜難眠。
我向來旅遊的運氣就不好,經常遇上特殊或惡劣的天氣,這次在黃山,蹣跚行走於雨霧,傳聞中的美景一片模糊,同行的友人大呼可惜,我則默不作聲,這種「倒楣」事早司空見慣。旅遊時吃閉門羹,不湊巧的經驗也「磬竹難書」,卻不曾像這一次萌生深深的憾意。
我能找到的王瑩資料不多,複製了安徽師大圖書館的兩部她的小說,距離研究她還差得遠。我的研究專業不在近現代文學,大可不必鑽研她,然而,既然把「去蕪湖一探王瑩」當成此行的動機,怎不嗟嘆天不助我?
沒有必要再待在蕪湖,如果無法獲得王瑩的資料。我應該隨友人乘坐安徽師大安排的巴士去南京機場,否則隻身於星期日上午從蕪湖前往,很不方便,又很不保險。
那麼,我應該找星期六晚上住宿的旅店。不想住在南京市區,市區因為興建地下鐵,交通非常混亂,最好直接住機場的旅店。打了電話給南京空港賓館,客滿。
睡了三個小時,我再也閤不上眼睛。六點半,天終於濛濛初光。
我走到鳳凰山王瑩故居,拍了幾張外觀,才看清楚樓窗破損,磚牆殘舊。樓下雜貨店主人說,樓上現在還有人住。我問知不知道以前住過一位名叫王瑩的演員?她搖搖頭。
走出宿舍區,在街上漫步,心底湧現一個念頭,我對王瑩說:「如果妳想讓我多知道妳,就幫助我吧!」
我蹲身繫好了鞋帶,剛站穩,一輛出租車從後方駛來,我立即招手,坐上女司機開的車。
「去煙雨墩。」我說。
她一臉茫然看著我,用很濃的鄉音問:「妳曉得在哪嗎?」
我說就在鏡湖邊上。
「鏡湖的哪邊?」她又問。
我以為這是個當地有名的區域。她說她來自合肥,對蕪湖還不熟。
換車?我探頭看看街景,沒有別的出租車。
我想,到了鏡湖附近再問本地人,總是找得著的。
「煙雨墩」,繞了鏡湖兩圈,問過七、八個人,好像「煙雨墩」改了名,沒聽過這地方,搖頭的占多數。能指出方向的,又南轅北轍,讓我無法確知。一位老先生說:「總之,繞著湖就找得到了。」
我不死心,再問:「有一尊白色塑像和紀念館的,叫做王瑩。還有阿英的藏書也在那裡…」
什麼「王瑩」、「阿英」,連「煙雨墩」都不曉得,這些清晨在湖邊聚集健身和聊天的「老幹部」(合肥女司機稱的話),對於我的好奇,遠勝於我想找的地方和物件。
終於,在第兩圈半的繞湖過程,我看見金屬掛牌上書寫著「煙雨墩」三個字。
石橋盡處鐵柵欄門深鎖,我央求司機等待,橫越馬路,衝到門前。
守衛室有位老先生。
「爺爺!爺爺!」我厚起臉皮大喊大叫。
老先生打開守衛室的窗戶,我說明來意。
他說:「還沒到時間,今天陳列室不開。」
我懇求他讓我進去,看一看王瑩的塑像和陳列室的外面。
「外面沒什麼好看!」他斬釘截鐵地拒絕。
我告訴他是從海外專程而來,請他通融。
「妳昨天幹嘛不來?今天沒得看!」
我們隔著鐵柵門和守衛室的窗戶互相「喊話」。
鐵柵門終於開了。
王瑩的大理石塑像在綠樹細草中,她怡然而坐,手執書卷。我方才焦急倉促唐突的心情,頓時緩和下來。
陳列室外的告示寫著:除了王瑩的資料,還有阿英、洪鎔的藏書。我繞到建築物後面,有別於人聲喧嚷和音樂敲擊,這一角落的鏡湖才真的是平靜無波。
畫裡人,我向王瑩的塑像行了三鞠躬,即使不得其門而入,心裡踏實一點了。我不是王瑩的崇拜者,也還連研究者都說不上,但是尊敬她,有著徽州女子的勇氣和韌性。
「看到了嗎?」合肥女司機問。
我點點頭。
我必須在十分鐘之內趕回旅店,辦理退房,前往南京機場。
「好看嗎?」她又問。
「嗯,好看…」
剛才問路時大開的車窗,吹進了鏡湖飄來的清涼晨風,我把頭稍微伸出去,再看了一眼,再見,鏡湖。
再見,煙雨墩。
再見,王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