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某理工學院2012年收生標準
我的腦筋一時還轉不過來,孩子拿到O Level(General Cambridge Education Ordinary Level)的成績單,分數愈少,表示考得愈好。這和我所熟悉的「分數」概念恰恰相反。
144頁的新加坡教育部”JAE(Joint Admissions Exercise) 2013”選填志願說明書和各種入學管道,使人眼花撩亂。經過四年的中學生涯,參加O Level考試,可以申請報讀兩年制的初級學院(Junior Colleges)和三年制的Millennia Institute,為未來考 A Level (Advanced Level)以繼續升大學。也可以申請報讀三年制的理工學院(Polytechnic) 和兩年制的ITE(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)以接受職業教育,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,或是繼續升大學。
1月10日下午2點後拿成績單,必須在1月14日下午4點之前上網填寫申請,可以有12個志願。“JAE 2013”書裡,有去年的錄取分數,如果已經篤定將來想直接升大學,比較簡單,看19所開放申請的初級學院去年錄取分數即可,一般各年的錄取分數差異不大。假使想先接受技職教育,有五所理工學院,各校約有40多個系可以報讀,便必須考慮許多條件:個人興趣、學習能力、未來前景等等,三天多的時間,等於要決定人生的大方向。
孩子考得比預期理想,起初抱著「聽天由命」的態度,想憑著考試成績取決的我,和孩子陷入了苦思和「理想vs.現實」的拔河。
要不要讀初級學院?以後唸大學?
孩子搖頭:不想再重覆為考試苦讀的生活。自認不是讀書的料。
但是現在,比如台灣,大學文憑已經是就業的基本「入場券」,你可以不讀大學嗎?
孩子搖頭:初級學院直升大學的機率是50%,如果A Level 沒考好怎麼辦?不如在理工學院學習一技之長。
我想也是。
那麼,你想學的「一技之長」是什麼?
我翻著“JAE 2013”─僅從分數來看,你的分數挺低的呀!
孩子一把搶走“JAE 2013”,說:「分數低才好!」
我弄糊塗了,怎麼說呢?
孩子解釋:75分以上是A1,得1分。70-75分是A2,得2分。65-69分是B3,得3分…所以,總分越低,就表示成績越好。
啊!原來是相反的呀!
所以,這7分的國際貿易系是最高分的囉!
「不是最高分,是最低分啦!」孩子不耐煩地說。
我擠到他身邊,湊近頭看著“JAE 2013”─「除了國際貿易系,你都有資格申請呢!你的分數夠高。」
「不是跟妳說過了,分數低才好嘛!」他說。
「好吧好吧!你的分數夠低的了!」我改口。怎麼都覺得怪怪的。
可是,問題還沒解決,你想學的「一技之長」,到底是什麼?
你有五所學院,兩百多個選擇,怎樣才好呀?
很容易。孩子比我有概念,用「刪除法」─刪除三所離家裡交通較不方便的學院。
還剩兩所。一所有巴士直達;一所需要搭巴士轉MRT。兩所都不錯,孩子去參觀過校園,印象也都很好。
兩所學院有80多個選擇,你可以選12個。
很難選。
孩子變得緊張煩躁,只有三天多的時間能夠考慮。而且,為了保險起見,最好不要等到最後一天才上網申請。
那就是說,考慮的時間更少了。
我請一位學生陪同,也去參觀了兩所理工學院。
不曉得台灣的「大學博覽會」是怎樣情形?以前在台灣教書時,沒有「躬逢其盛」過。我現在任教的大學,每年都有Open House和歡迎新生申請的Tea Party,辦得熱熱鬧鬧。
這種提供入學諮詢的活動,經常是學生和同學結伴參加,家長個別前來,可能學生和家長關心的問題不同吧!學生多半詢問課程內容;家長則注意學費和未來出路。
沒想到,我家的情形也一樣。
學生陪同我前往參觀理工學院,被誤認為是我的女兒(不好意思呀!xx同學)。
熙來攘往的人群,大都是尋覓前途方向的年輕人和他們的家長。已經就讀的學生現身說法,為我們推薦他們的科系;各科系的老師也出動,來介紹他們的特色。「行行出狀元」,專業訓練就是如此。
為了計算通勤時間,試著從一所理工學院搭巴士直接回家。七轉八彎,坐了近50分鐘。
孩子見我疲憊的倦容,問我:「妳以前讀書時,沒遇過這種難以選擇的情況嗎?」
我回想了一下。
原來,我有限的興趣和能力,也是便於選擇的某種「好」啊?
數理不好,首先不能讀理工和商科。
怕見血,醫學護理科系絕緣。
五穀不分,農學院沒份。
不會音樂,不懂書畫,藝術學院是夢想。
記憶力和邏輯分析力不怎麼突出,唸法學院也可能很吃力。
結果,只剩得文學院是我的「天命」。
愛好寫作,沈迷文學,即使中文系不見得培養作家,我仍不做第二想。
招式不必多,夠用就好。我的謀生本事,就如此少少的,自我感覺滿足地「好」。
交出了12個志願的申請書,孩子繼續他的假期。理工學院,是他在新加坡求學的另一成長階段。
我也學會了,以後懂得欣賞「少就是好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