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興起電子商務的時候,有個平台的口號是”什麼都可以賣,什麼都不奇怪!”我能想到的”奇怪”東西都還是一些實體的物件,比如二手貨,用過的化妝品、穿過的鞋子、舊照片…類似”資源回收再利用”的概念。
直到許多年前,有個學生很興奮地告訴我,他把我教學的講義和簡報PPT上傳某網站,賺了一百元人民幣─啊?上過課的教材已經是”垃圾”了嗎?攪盡腦汁,把略為複雜艱深的內容,加上大補元氣的輔助用料,累積十數年的學生反饋修訂,細火慢燉,熬出的”雞精”,在走出考場的那一秒,化為糟粕。能夠上網拍賣,可見我的”產品”還是有”市場”的呀!
難怪網上有買賣課本的,有(完整)筆記、考古試題的話,價錢更好。
唸大學時有一位專門供應”營養學分”的老師,規定每個修課的學生應該買他的書,並且由助教蓋章登記,凡是完成”交易”的,不上課也沒關係,反正期末考試是開卷考,翻書抄答就一定及格。這位老師有先見之明?曉得學生會找中古書充數,所以經常再版,簽名蓋章”驗明正身”。我沒選過他的課,光耳聞他的作法就頗為不屑─這是做生意嘛。聽說他講課很認真,願意好好學習的話,其實收穫出乎意料。他的作法,是先滿足一些投機取巧的學生,留在教室的,才是”真愛”。結果有的買書的”用戶”後悔沒”物盡其用”,即使得到學分了,第二年老老實實聽講。
這位老師的操作方式,放在當下互聯網經濟框架裡想,是把”產品”細分為”物質”(書)、”知識”(授課)、”服務”(計分)和”經驗/體驗”(聽課),並且隨用戶的需求和興趣自由搭配組合。有了物質當基礎,服務是必然的,也是購買行為的附加價值。至於要不要善加物質的獲利效應,就看用戶的心態和眼界。
我們平時買的很多產品,不也是類似的情況嗎?有時我們的目的是服務,於是付費買產品/設備,可是忽略了產品能給予我們的更多知識與體驗。拿使用手機來說,你買手機是為了打電話?隨時追劇?聽看新聞?拍照?
2018年我應邀去美國斯坦福大學講學,課程結束後去日本大阪和東京的博物館庫房調閱作品,工作大功告成,卻在關西機場被阻止登機。
我的美國簽證過期了!
出發前,我還向大學諮詢過,簽證是7月底到期,在那之前,我可以居留美國沒問題。
但是我沒想到,一旦出境,我的簽證就失效了!
我拿出斯坦福大學的工作證,說我必須回去,我還沒辦離校手續呢!
地勤人員幫我打了幾個電話,都說:妳沒有簽證,不能登機。”
還有三十分鐘。女士,妳要重新辦好入境簽證,改天再來嗎?
我腦中一片空白…。
地勤人員翻看了我的證件,突然想起:妳可以申請電子簽證啊!
拿手機拍護照,上網填寫個人資料,上傳照片,刷卡付費,接收確認回覆,再顯示給地勤人員─十多分鐘搞定!
我懷揣著手機,背起隨身行李,一路朝登機口狂奔…我從沒想過手機這樣有用!
自從被一個”偽視頻”引發我做播客(Podcast)和上傳YouTube之後,網路系統的演算法自動向我推送如何利用流媒體(Streaming media)致富,獲取流量紅利帶來的一桶桶金,在家躺著睡覺也能快快賺錢,實現財務自由的視頻和訊息。
這樣的”標題黨”真的很誘人,尤其是封面的人像幾乎都是開心滿足的青年男女,要來”揭密”、”傳授絕技”,話題又是大家最感興趣的被動收入(Passive Income),告訴你零成本、低門檻、無須學歷,只要手機上網,人人都能輕鬆進帳。
21歲高中畢業的俊帥小伙子、銀行上班一年半辭掉老闆的小資女、不堪超長工時折磨的海外IT公司”社畜”…都來現身說法。先收集你的電郵地址,觀賞免費影片,然後鼓勵你加入會員、購買他們的線上課程。他們賣的虛擬產品包括技能?經驗?知識?服務?看你怎麼判斷。
什麼都可以賣。那位賣我的教材和PPT的學生現在不曉得怎樣了?我也忘了聽到”妳的課值一百塊人民幣”時,我是怎麼回應的了。